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4-23 09:47
□ 吳建
從我記事起,父親的枕頭旁總放著一本書。睡覺前、醒來后父親都要翻看幾頁。讀書,可能被父親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。
父親的學歷并不高,只有初小,但在解放前的農村,也算半個知識分子。上小學時,他的學業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,后因家境困窘,父親被迫輟學。但他沒有因此放棄學習,而是想方設法向別人借書來讀。到田間勞動時都帶著本書,別人休息,他就坐在田埂上看書。公社干部看中父親的刻苦好學,推薦他做了大隊會計,他接觸書的機會大大增多。父親讀的書,其實也算不上正規的書,大部分是黃歷書、種田手冊、會計業務書籍等等。但不管是什么讀物,父親都讀得很認真。父親是黨員,對時政尤為關注。我清晰地記得,父親經常抱著一本《毛澤東選集》看得入神,目光專注而凝重。
可是這幾年,隨著年紀的增大,父親的視力開始下降,書本上的字要戴老花鏡才能看清。但是,他對書籍的向往絲毫未減。每到周末,父親便會打電話讓我這個做教師的兒子帶本書回家給他看。有時候我要加班,沒有辦法如約回去,聽得出電話中父親的失望。我知道,沒有書讀,父親心癢難耐。
于是,我雙休日總是盡可能回家,遞給他一本新書。父親見到書欣喜如狂,捧起書便如饑似渴地閱讀起來。他讀書似品嘗一種香茶,細斟慢飲,如癡如醉。有時候父親笑著對我說:“兒子,陪我一起看會兒書,好不好?”我點點頭,父親一臉幸福。我坐在他的身邊,擔任他的“解說員”。父親遇到不認識的字,我就念給他聽。有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,我給他講解。閱讀完一個段落一個章節,我就和他一起討論文中的人物和情節。有時我們各執己見,爭論不休,甚至爭得面紅耳赤。有好多次,父親突然轉換話題,神情凝重地對我說:現在不少人都貪圖名利,追求享樂。可是我們千萬不可讓物欲享受思想侵蝕心靈。時刻記住,常讀書,多讀書,對身心和家庭、事業都大有裨益······
我不在他身邊的日子里,父親就借助字典或詞典讀書。他一個人靜靜地讀書,靜靜地思考,每每讀有所得、讀有所思,就在書旁作批注,或寫在筆記本上。我回到家,父親就和我一起探討。他雖然眼神不濟,但思維仍很敏捷。他的讀書日記不乏真知灼見;他的記憶力尚可,書中的優美章節他都能大段大段地背誦。有時我逗他:“你都這么大年紀了,讀書還有啥用?”父親一本正經地說:“一個人要活到老、學到老。讀書,是為了深思熟慮、通情達理。讀書,是為了讓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更加合理。”我理解父親,他一生粗茶淡飯,貧窮困窘,但他以書為伴、以書為樂、以書為師、以書為榮。他飽嘗人間滄桑,經歷無數風風雨雨、坎坎坷坷,是書幫他保持平靜恬淡的心境。困惑、疑慮他都能在書中得到答案,獲得喜悅,求得開脫。他從書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。
如今,80多歲的父親依然手不釋卷。而陪他讀書,讓我在學到知識的同時,還領悟到不少做人的道理。